- 01.女性解剖-1
- 01.女性解剖-2
- 02.女性生理
- 03.妊娠生理-1
- 03.妊娠生理-2
- 04.妊娠診斷
- 05.孕期保健和監護-1
- 05.孕期保健和監護-2
- 06.正常分娩-1
- 06.正常分娩-2
- 07.正常產褥
- 08.病理妊娠-1
- 08.病理妊娠-2
- 09.妊娠的合并癥
- 10.遺傳咨詢、產前檢查和診斷
- 11.異常分娩-1
- 11.異常分娩-2
- 11.異常分娩-3
- 12.分娩的并發癥
- 13.異常產褥
- 14.婦科炎癥-1
- 14.婦科炎癥-2
- 15.婦科腫瘤-1
- 15.婦科腫瘤-2
- 15.婦科腫瘤-3
- 16.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 17.生殖內分泌疾病-1
- 17.生殖內分泌疾病-2
- 17.生殖內分泌疾病-3
- 18.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子宮腺肌病
- 19.女性生殖系統損傷性疾病
- 20.不孕癥和輔助生殖技術
- 21.計劃生育
1.子宮峽部: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形成最狹窄的部分稱為子宮峽部,在非孕期長約1cm。
2.月經:是指伴隨卵巢周期性變化而出現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
3.卵泡閉鎖:生育期每月發育一批(3-11個)卵泡,經過募集、選擇,其中一般只有一個優勢卵泡可達完全成熟,并排出卵子,其余卵泡發育到一定程度通過細胞凋亡機制而自行退化,稱卵泡閉鎖。
4.排卵:卵細胞和它周圍的卵丘顆粒細胞一起被排出的過程稱為排卵。
5.黃體:排卵后卵泡液流出,卵泡腔內壓下降,卵泡壁塌陷,形成許多皺襞,卵泡壁的卵泡顆粒細胞和卵泡內膜細胞向內侵入,周圍由結締組織的卵泡外膜包圍,共同形成黃體。
6.下丘腦-垂體-卵巢軸(HPO):月經周期的調節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主要涉及下丘腦、垂體和卵巢。下丘腦分泌GnRH,通過調節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調控卵巢功能。卵巢分泌的性激素對下丘腦-垂體又有反饋作用,三者之間相互調節、相互影響,形成一個完整而協調的神經內分泌系統。
7.精子獲能:精液射入陰道內,精子離開精液經宮頸管、子宮腔進入輸卵管腔,在此過程中精子頂體表面的糖蛋白被生殖道分泌物中的α、β淀粉酶降解,同時頂體膜結構中膽固醇與磷脂比率和膜電位發生變化,降低頂體膜穩定性,此過程稱為精子獲能(需7h)。
8.頂體反應:卵子從卵巢排出,經輸卵管傘部進入輸卵管內,當停留在輸卵管處等待的精子與卵子相遇,精子頭部頂體外膜破裂,釋放出頂體酶,溶解卵子外圍的放射冠和透明帶,稱為頂體反應。
9.著床:是指晚期囊胚侵入到子宮內膜的過程,也稱植入。
10.?耸险鳎ǎ拢颍幔簦铮睿龋椋悖耄笫湛s):自妊娠12-14周起,宮縮稀發、不規律和不對稱,隨妊娠進展而逐漸增加,但宮縮時宮腔內壓通常為5-25mmHg,持續時間不足30秒,不伴宮頸的擴張,這種生理性無痛宮縮稱為?耸险。
11.黑加征:停經6-8周時,雙合診檢查子宮峽部極軟,感覺宮頸與宮體之間似不相連,稱為黑加征。
12.胎產式:是指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的關系。
13.胎方位:是指胎兒先露部的指示點與母體骨盆的關系。
14.異常妊娠:種植部位不在宮腔內或在宮內生長發育的時間過短或過長,即為異常妊娠。
15.流產:妊娠不足28周、胎兒體重不足1000g而終止者,稱為流產。
16.生化妊娠:早期流產中,約2/3為隱性流產,即發生在月經期前的流產,也稱生化妊娠。
17.稽留流產:又稱過期流產,指胚胎或胎兒已死亡滯留宮腔內未能及時自然排出者。
18.復發性流產:指同一性伴侶連續發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產。
19.早產:妊娠滿28周至不足37周間分娩者。(妊娠<34周,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
20.足月產:妊娠滿37周至不滿42足周期間分娩。
21.異位妊娠(EP):是指受精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習稱宮外孕。
22.過期妊娠:平時月經周期規則,妊娠達到或超過42周(≥294日)尚未分娩者,稱為過期妊娠。
23.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喝焉锲诟哐獕杭膊≡袐D,以往無心臟病病史及體征,突然發生以左心衰竭為主的全心衰竭,稱為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性心臟病。
24.胎兒窘迫:是指胎兒在子宮內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綜合癥狀。
25.死胎:是指妊娠20周后胎兒在子宮內死亡。
26.前置胎盤:妊娠28周后,若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下緣達到或覆蓋宮頸口,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稱為前置胎盤。
27.胎盤早剝: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盤在胎兒娩出前,部分或全部從子宮壁剝離,稱為胎盤早剝。
28.子宮胎盤卒中:又稱為庫弗萊爾子宮,胎盤早剝內出血急劇增多,血液積聚于胎盤與子宮壁之間,胎盤后血腫壓力增加,血液浸入子宮肌層,引起肌纖維分離、斷裂甚至變性,當血液滲透至子宮漿膜層時,子宮表面呈現紫藍色瘀斑。
29.胎膜早破:臨產前發生胎膜破裂,稱為胎膜早破。
30.羊水過多:妊娠期間羊水量超過2000ml,稱為羊水過多。
31.羊水過少: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者,稱為羊水過少。
32.圍產期:指從妊娠滿28周(即胎兒體重≥1000g或身長≥35cm)至產后一周。
33.心動過速或心動過緩:是指FHR>160bpm或<110bpm,歷時10分鐘。
34.加速:指宮縮時胎心率基線暫時增加15bpm以上,持續時間>15秒,是胎兒良好的表現。
35.分娩:妊娠滿28周(196日)及以上,胎兒及其附屬物自臨產開始到由母體娩出的全過程,稱為分娩。
36.縮復作用:宮體部平滑肌為收縮段,子宮收縮時肌纖維縮短變寬,間歇期肌纖維不能恢復到原來長度,經反復收縮,肌纖維越來越短,使宮腔內容積逐漸縮小,迫使胎先露部下降及宮頸管逐漸縮短直至消失,此為子宮間歇期的縮復作用。
37.生理縮復環:由于子宮肌纖維的縮復作用,子宮上段肌壁越來越厚,而下膜肌壁被牽拉越來越薄,子宮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兩者間的子宮內面形成的一環狀隆起,稱為生理縮復環。
38.銜接:胎頭雙頂徑進入骨盆入口平面,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平,稱為銜接。
39.先兆臨產:出現預示不久將臨產的癥狀,稱為先兆臨產。
40.臨產:規律且逐漸增強的子宮收縮,持續約30秒,間歇5-6分鐘,同時伴隨進行性宮頸管消失、宮口擴張和胎先露部下降。(用強鎮靜藥不能抑制宮縮)。
41.胎頭撥露:宮縮時胎頭露出于陰道口,露出部分不斷增大,宮縮間歇期,胎頭又縮回到陰道內,稱為胎頭撥露。
42.胎頭著冠:當胎頭雙頂徑越過骨盆出口,宮縮間歇期時胎頭不再回縮,稱為胎頭著冠。
43.復合先露:胎頭或胎臀伴有肢體(上肢或下肢)作為先露部同時進入骨盆入口,稱為復合先露。
44.產后出血(PPH):是指胎兒娩出后24小時內失血量超過500ml,剖宮產時超過1000ml,是分娩期的嚴重并發癥,居我國產婦死亡原因首位。
45.胎盤滯留:胎盤多在胎兒娩出后15分鐘內娩出,若30分鐘后胎盤仍不排出,將導致出血。
46.羊水栓塞:指在分娩過程中羊水突然進入母體血循環引起急性肺栓塞、過敏性休克、DIC、腎衰竭等一系列病理改變的嚴重分娩并發癥。
47.子宮破裂:指在妊娠晚期或分娩期子宮體部或子宮下段發生裂開,是直接危及產婦及胎兒生命的嚴重并發癥。
48.產褥期:從胎盤娩出至產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復至正常未受孕狀態所需的一段時期,通常為6周。
49.惡露:產后隨子宮蛻膜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稱為惡露。
50.產褥感染:指分娩及產褥期生殖道受病原體侵襲,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其發病率為6%。
51.產褥病率:指分娩24小時后的10日之內,每日測量體溫4次,間隔4小時,有2次體溫≥38°C(口表)。
52.晚期產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時后,在產褥期內發生的子宮大量出血。
53.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出現在子宮體以外的部位時稱為子宮內膜異位癥。
54.卵巢巧克力囊腫:即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生在卵巢時,因囊腫內含黑褐色、似巧克力樣糊狀陳舊血性液體而得名。
55.子宮脫垂: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陰道口以外,稱為子宮脫垂。
56.轉化區:又稱為移行帶,因其位于子宮頸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交接部,又稱為鱗-柱狀交接部,是宮頸癌的好發部位。
57.梅格斯綜合征:鏡下見由梭形瘤細胞組成,排列呈編織狀,卵巢纖維瘤伴有腹腔積液或胸腔積液者,稱為梅格斯綜合征。
58.庫肯勃瘤:即印戒細胞癌,是一種特殊的卵巢轉移性腺癌,原發部位在胃腸道,腫瘤為雙側性,多保持卵巢原狀或腎形,鏡下可見印戒細胞。
59.葡萄胎:因妊娠后胎盤絨毛滋養細胞增生、間質水腫,而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間借蒂相連成串,形如葡萄而得名,也稱水泡狀胎塊。
60.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DUB):簡稱功血,是由于生殖內分泌軸功能紊亂造成的異常子宮出血,分為無排卵性和有排卵性兩類。
61.閉經:表現為無月經或月經停止,分為原發性閉經和繼發性閉經。
62.原發性閉經:指年齡超過13歲,第二性征未發育,或年齡超過15歲,第二性征已發育,月經還未來潮。
63.繼發性閉經:正常月經建立后月經停止6個月,或按其自身原有月經周期計算停滯3個周期以上者。
64.不孕癥:是指女性無避孕性生活至少12個月而未孕。
第二章 生殖系統解剖
1.陰道穹窿中后穹窿最深,與直腸子宮陷凹(道格拉斯陷凹)相鄰,臨床上可經此穿刺或引流。
2.子宮頸粘膜單層高柱狀上皮在子宮頸陰道部轉為復層鱗狀上皮;交接處是子宮頸癌的好發部位。陰道無腺體,粘膜有復層鱗狀上皮覆蓋。
3.白帶組成:宮頸分泌物、陰道滲出物(非陰道腺體分泌)和脫落的上皮細胞。
4.子宮體與子宮頸的比例:青春期1:2,育齡期2:1,絕經后為1:1.
5.子宮峽部在非孕期長約1cm,在妊娠末期達7-10cm,形成子宮下段,成為軟產道的一部分。其上端為解剖學內口,下端為組織學內口。
6.子宮內膜表面2/3為功能層(致密層和海綿層),發生周期變化而脫落。
7.圓韌帶:維持子宮前傾位置;闊韌帶:子宮動靜脈和輸尿管從其基底部穿過,能限制子宮向兩側傾斜;主韌帶:固定子宮頸位置、防止子宮下垂;宮骶韌帶:維持子宮前傾位置。
8.輸卵管:8-11cm,間質部(最窄、最厚、易出血)、峽部、壺腹部(受精常發生于此)、傘部(拾卵)。
9.育齡期婦女卵巢大小約4cm×3cm×1cm,重約5-6g,表面無腹膜,由單層立方上皮(生發上皮)覆蓋。
10.卵巢動脈:腹主動脈發出;子宮動脈、陰道動脈:髂內動脈前干分支發出;陰部內動脈:髂內動脈前干終支。
11.骨盆的重要韌帶:①骶結節韌帶;②骶棘韌帶:即坐骨切跡寬度,是判斷中骨盆是否狹窄的重要指標。
12.真假骨盆以恥骨聯合上緣、髂恥緣及骶岬上緣的連線為界。真骨盆又稱小骨盆,是胎兒娩出的骨產道;坐骨棘位于真骨盆中部,肛診或陰道觸診可觸及,是分娩過程中衡量胎先露下降程度的重要標志;兩坐骨棘連線的長度是衡量中骨盆橫徑的重要徑線。
13.鄰近器官:尿道、膀胱、直腸、闌尾、輸尿管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統生理
1.女性一生分為胎兒期、新生兒期、兒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絕經過渡期、絕經后期七個不同的生理階段。
2.性成熟期是卵巢功能最旺盛的時期,絕經提示卵巢功能衰竭。
3.月經初潮:是青春期的重要標志,年齡多在13-14歲之間,月經周期一般2-8天;月經血呈暗紅色,有血液、子宮內膜碎片、宮頸黏液、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有纖維蛋白溶酶,所以一般不凝。
4.卵巢具有生殖和內分泌雙重功能:即產生卵子并排卵、分泌女性激素(包括少量雄激素,其主要來源于腎上腺)
5.卵泡自胚胎形成后即進入自主發育和閉鎖的軌道,且不依賴于促性腺激素。
6.始基卵泡是女性的基本生殖單位,也是卵細胞儲備的唯一形式。
7.始基卵泡→竇前卵泡(卵泡增大,顆粒細胞出現A、E、FSH)→竇卵泡(直徑500μm,在竇卵泡發育后期,即前一卵巢周期的黃體晚期及本周期卵泡早期)→排卵前卵泡(卵泡發育的最后階段,即格拉夫卵泡,直徑可達18-23cm)
8.排卵前卵泡結構從外到內依次是:卵泡外膜→卵泡內膜→顆粒細胞→卵泡腔→卵丘→放射冠→透明帶。
9.排卵多發生在下次月經來潮前14天左右,排卵后7-8天黃體功能達到高峰,孕激素也達到高峰;9-10日黃體開始退化,退化后白體形成。
10.E:排卵前24h達到第一次高峰,排卵后7-8天黃體成熟時達第二高峰;P:排卵后7-8天黃體成熟時達高峰。A:女性主要來自腎上腺。
11.E(雌激素)的生理作用:①使子宮對催產素敏感性增強,適于引產;②使陰道上皮增生、角化,糖原增加;③使宮頸口松弛,黏液分泌增加,稀薄透明,拉絲度增長;④促進骨中鈣的沉積,促進水鈉潴留;⑤對下丘腦和垂體具有正、負反饋作用。
12.P(孕激素)的生理作用:①使子宮對催產素敏感性降低;②使陰道上皮細胞脫落;③使宮頸口閉合,黏液分泌減少,粘稠,拉絲度減少;④對下丘腦、垂體只有負反饋作用;⑤促進水鈉排泄、使基礎體溫升高0.3-0.5℃。
13.子宮內膜周期:增殖期(主要受E作用,月經周期第5-14日)、分泌期(E,P的共同作用,月經周期第15-28日)、月經期(月經周期第1-4日)。
第四章 妊娠生理
1.受精后第4日早期囊胚進入宮腔,著床于受精后6-7天開始。
2.著床:定位(透明帶消失,晚期囊胚接觸子宮內膜)→黏附(晚期囊胚粘附在子宮內膜,囊胚表面滋養細胞分化出外層的合體滋養細胞和內層的細胞滋養細胞)→侵入(囊胚完全埋入子宮內膜中且被內膜覆蓋)
3.著床的條件:①透明帶消失;②囊胚細胞滋養細胞分化出合體滋養細胞;③囊胚和子宮內膜同步發育且功能協調;④孕婦體內分泌足夠量的孕酮。子宮有一個極短的窗口期允許受精卵著床。
4.臍帶中有1條臍靜脈,含氧較高,經靜脈導管進入下腔靜脈;2條臍動脈,90%的肺動脈血經動脈導管進入臍動脈;左右心房之間有卵圓孔。胎兒體內無純動脈血,而是動靜脈混合血。
5.妊娠16周出現能使羊水進入呼吸道的呼吸運動,胃腸功能基本建立,能吞咽羊水。
6.胎兒附屬物:胎盤、胎膜、臍帶和羊水。胎兒-胎盤的建立為母胎之間物質交換的基礎。
7.胎盤的結構:①羊膜:光滑,無血管、神經及淋巴;②葉狀絨毛膜:胎盤的主要結構,母兒物質交換在懸浮于母血的絨毛處進行;③底蛻膜。
8.胎兒血和母體血不直接相通,之間隔有絨毛毛細血管壁、絨毛間質及絨毛滋養細胞層,構成母胎界面,有胎盤屏障作用。
9.胎盤的功能:物質交換、防御功能、合成功能、免疫功能。
10.胎膜:由平滑絨毛膜和羊膜組成;主要是維持羊膜腔的完整性。
11.hCG由胎盤合體滋養細胞分泌,在受精10日后可自母血清中測出,是診斷早孕最敏感的方法,產后2周消失,是唯一不隨妊娠增長、胎盤增大而增加的激素。
12.E:妊娠早期由卵巢黃體產生,妊娠10周后主要由胎兒-胎盤單位合成。
13.臍帶:足月妊娠的臍帶長約30-100cm,平均55cm,臍血管周圍有膠樣組織華通膠(保護臍血管)。
14.羊水:妊娠期羊水量逐漸增加,妊娠38周最多,約1000ml,40周約800ml。早期羊水為無色澄清液體,足月妊娠羊水略渾濁、不透明,含大量激素和酶,弱堿性(pH:7.2),主要保護胎兒和母體。妊娠中期以后主要來自于胎兒尿液。
15.妊娠期子宮逐漸增大變軟,容量5000ml,增大1000倍,重量1100g,增加近20倍。子宮增大主要是肌細胞的增大(不是增加)、延長。
16.子宮內膜在受精卵著床后稱為蛻膜,分為底蛻膜、包蛻膜和真蛻膜三部分。
17.妊娠時宮頸管內腺體增生、肥大,呈紫藍色,色素沉著、分泌物增多(酸性,與羊水鑒別)。
18.妊娠期間胎盤分泌大量E刺激乳腺腺管發育,分泌大量P刺激乳腺腺泡發育。有蒙氏結節。
19.妊娠32-34周母體心排出量和血容量達到高峰。
第五章 妊娠診斷
1.早期妊娠:第13周末之前;中期妊娠:第14-27周末;晚期妊娠:第28周及以后。妊娠早期超聲檢查是確定宮內妊娠的金指標。
2.早期妊娠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停經、早孕反應、生殖系統的變化、乳房變化(蒙氏結節等)、尿頻,婦科檢查有黑加征。
3.中晚期妊娠主要的臨床表現有子宮增大和胎動,聽到胎心音能確診妊娠為活胎。體征與檢查:①子宮增大:36周時最高;②胎動:妊娠18-20周,3-5次/h,在28-32周達到高峰;③胎體:在20周后經腹壁觸到胎體,24周后觸診能區分胎頭、胎背、胎臀和胎兒肢體;④胎心音:妊娠19-20周可聽到,正常110-160次/min。
4.胎動過頻,示胎兒急性缺氧,是胎動消失的前驅癥狀;胎動消失后,胎心音在24h內消失(此時胎兒無法救活)胎心音過低是缺氧的表現。在24周以前,胎心音在臍下正中、稍偏左或稍偏右可聽到,24周后一般在胎兒背側聽得最清楚。
5.枕先露以枕骨(O)、面先露以頦骨(M)、臀先露以骶骨(S)、肩先露以肩胛骨(Sc)為指示點。枕左前(LOA)為正常胎方位。
第六章 異常妊娠
1.胚胎或胎兒染色體異常是早期流產最常見的原因。
2.早期流產的臨床表現是先陰道出血后陣發性下腹部疼痛,而晚期流產則是先出現腹痛,后出現陰道流血。
3.先兆流產:宮頸口未開,胎膜未破,出血少,處理:保胎。
4.難免流產:宮頸口已擴張,有時可見胚胎組織或胚囊堵塞于宮頸口內,出血較多。處理:明確診斷后立即刮宮(可同時靜滴催產素引產)。
5.不全流產:宮頸口已擴張,宮頸口有妊娠物堵塞及持續性血液流出。處理:①及時清宮;②出血多有休克者,應同時輸血輸液,并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
6.完全流產:妊娠物全部排出,婦科檢查時宮頸口已關閉。
7.稽留流產:處理前應查血常規、血小板計數及凝血功能,并做好輸血準備,防治DIC;子宮<12孕周者,可行刮宮術,術中肌注縮宮素;子宮>12孕周者,可使用米非司酮加米索前列醇,或靜滴縮宮素,促使胎兒、胎盤排出。若出現凝血功能障礙,應盡早使用肝素、纖維蛋白原及輸新鮮血、新鮮冰凍血漿等,待凝血功能好轉后,再行刮宮。
8.流產合并感染者應在控制感染的同時及時清除宮內殘留物。若陰道出流血不多,先選用廣譜抗生素2-3日,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刮宮。若陰道流血量多,靜滴抗生素及輸血的同時,先用卵圓鉗將宮腔內殘留大塊組織夾出,使出血減少,切不可用刮匙全面搔刮宮腔,以免造成感染擴散。術后應繼續用廣譜抗生素,待感染控制后再行徹底刮宮。若已合并感染性休克者,應積極進行抗休克治療,病情穩定后再行徹底刮宮。若感染嚴重或盆腔膿腫形成,應行手術引流,必要時切除子宮。
9.輸卵管炎癥是輸卵管妊娠的主要病因。
10.輸卵管妊娠以壺腹部妊娠最多見。
11.輸卵管妊娠的結局:①輸卵管妊娠流產:多見于妊娠8-12周輸卵管壺腹部妊娠;②輸卵管妊娠破裂:多見于妊娠6周左右輸卵管峽部妊娠,間質部妊娠出血最多,癥狀極嚴重;③陳舊性宮外孕;④繼發性腹腔妊娠
12.輸卵管妊娠的臨床表現:①停經;②腹痛:流產或破裂之前為一側下腹部隱痛或酸脹感;流產或破裂時突感一側下腹部撕裂樣疼痛;③陰道流血;④暈厥與休克;⑤腹部包塊。主要體征:腹膜刺激征,宮頸舉痛或搖擺痛。
13.輸卵管妊娠的診斷:①尿或血hCG測定:陽性,異位妊娠時hCG水平較宮內妊娠低;②孕酮測定:血清孕酮偏低;③B超診斷;④腹腔鏡檢查(診斷異位妊娠的金標準);⑤陰道后穹窿穿刺:簡單可靠,異位妊娠時可抽出不凝血,適用于疑有腹腔內出血者;⑥診斷性刮宮。
14.異位妊娠的鑒別診斷:與流產、急性輸卵管炎、急性闌尾炎、黃體破裂、卵巢囊腫蒂扭轉相鑒別。
15.治療:藥物治療的全身用藥常有甲氨蝶呤(MTX)和米非司酮,抑制滋養細胞增生,破壞絨毛,使胚胎組織壞死、脫落、吸收。腹腔鏡手術是治療異位妊娠的主要方法。
第七章 妊娠特有疾病
1.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痙攣,內皮細胞損傷及局部缺血。
分類
臨床表現
妊娠期高血壓
BP≥160mmHg/90mmHg,于產后12周恢復正常,尿蛋白(-)
子癇前期(輕度)
妊娠20周后BP≥140mmHg/90mmHg伴蛋白尿≥0.3g/24h,或隨機尿蛋白(+)
子癇前期(重度)
BP和尿蛋白持續升高:①血壓持續升高:BP≥160mmHg/110mmHg,②蛋白尿≥5.0g/24h或隨機蛋白尿(+++);③持續性頭痛或視覺障礙;
2.高血壓:同一手臂兩次測量,BP≥140mmHg/90mmHg,對首次發現高血壓者應間隔4h或以上復測血壓。嚴重高血壓:BP≥160mmHg/110mmHg.
3.尿蛋白:≥0.3g/24h或隨機尿蛋白≥3.0g/L或尿蛋白定型≥(+),尿常規常留中段尿,應避免陰道分泌物或羊水污染尿液。
4.輔助檢查:血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胎心監測、B超;子癇前期、子癇可視情況進行眼底檢查、凝血功能系列、B超、電解質等。
5.子癇前期應與慢性腎炎相鑒別。
6.治療:基本原則是休息、鎮靜、解痙、有指征地降壓、利尿,密切監測母胎情況,適時終止妊娠。硫酸鎂是治療妊高癥、子癇的一線藥物,也是重度子癇前期發作的預防藥物。(靜脈給藥結合肌注);
7.24h硫酸鎂總量為25-30g;血清中鎂離子有效治療濃度為1.8-3.0mmol/L,超過3.5mmol/L即可出現中毒癥狀。
8.使用硫酸鎂的必備條件:①膝腱反射存在;②呼吸≥16次/min;③尿量≥17ml/h或≥400ml/24h;④備有10%葡萄糖酸鈣。
9.妊高癥的并發癥:HELLP綜合征(以溶血、肝酶升高及血小板減少為特點)、妊娠期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意外、DIC、產后大出血、胎盤早剝、腎功能衰竭
10.妊娠期肝內膽汁淤積癥(ICP):瘙癢、黃疸、皮膚抓痕;
11.血清總膽汁酸(TBA)測定是診斷ICP的最主要實驗證據(查肝功能測得),也是監測病情及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TBA>10μmol/L可診斷,≥40μmol/L提示病情較重);
12.熊去氧膽酸是治療ICP的一線用藥;
第八章 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
1.妊娠合并心臟病在我國孕、產婦死因順位中高居第2位(主要死因是心衰),非直接產科死因的首位;
2.①妊娠期:總血容量在32-34周達到高峰(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臟移位、大血管扭曲等);②分娩期:心臟負擔最重的時期;③產褥期:產后3日仍是心臟負擔較重的時期;
3.早期心力衰竭:①輕微活動后即出現胸悶、心悸、氣短;②休息時心率>110次/min、呼吸>20次/min;③夜間常因胸悶而坐起呼吸,或到窗口呼吸新鮮空氣;④肺底部出現少量持續性濕羅音,咳嗽后不消失;
4.凡不宜妊娠的心臟病孕婦,應在心衰控制后在妊娠前12周行治療性人工流產;
5.妊娠晚期應提前選擇適宜的分娩方式,第三產程胎兒娩出后,產婦腹部放置沙袋,以防腹壓驟降而誘發心衰。
第十章 胎兒異常和多胎妊娠
1.羊水胎糞污染不是胎兒窘迫的征象;
2.胎兒生物物理評分≤4分提示胎兒窘迫,6分為胎兒可疑缺氧;
3.胎兒死亡4周尚未排出者,應行凝血功能檢查。
第十一章 胎盤與胎膜異常
1.前置胎盤可分為完全性、部分性、邊緣性前置胎盤;
2.兇險性前置胎盤:此次前置胎盤發生胎盤植入的危險為50%;
3.前置胎盤主要表現為:妊娠期或臨產時發生無誘因、無痛性反復陰道流血。
4.B超檢查可確定前置胎盤的類型(妊娠28周后診斷);但妊娠中期(妊娠14-27周)B超檢查發現胎盤前置者不宜診斷為前置胎盤,而為前置胎盤狀態。
5.處理原則:抑制宮縮、止血、糾正貧血、預防感染;妊娠<34周,胎兒體重<1000g者在保證孕婦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延長孕周,可進行期待療法,孕婦取左側臥位,絕對臥床休息,禁止性生活、陰道檢查及肛門檢查;胎兒電子監護儀監測胎兒宮內情況,每日間斷吸氧提高胎兒血氧供應。妊娠<34周可促胎肺成熟后,36周后擇期終止妊娠,原則上行陰道分娩。
6.若人工破膜后胎先露部下降不理想,仍有出血或分娩進展不順利,應立即改行剖宮產術;
7.無論是剖宮產術還是陰道分娩后,均應注意糾正貧血、預防感染;
8.胎盤早剝:是妊娠晚期嚴重并發癥,主要病因是妊娠期高血壓疾;
9.胎盤早剝的主要病理改變:底蛻膜出血并形成血腫,使胎盤從附著處分離;可分為:顯性剝離(外出血)、隱性剝離(內出血)、混合型出血(隱性剝離發展而來);
10.胎盤早剝內出血急劇增多,可發生子宮胎盤卒中(庫弗萊爾子宮);
11.胎盤早剝的臨床表現:腹痛、陰道流血、無原因早產;臨床上分為3度:I度:以外出血為主,多見于分娩期;II度:常突發持續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疼痛程度與胎盤積血多少成正比;III度:剝離面積超過胎盤面積的1/2;
12.B超檢查顯示胎盤后血腫,胎盤異常增厚或胎盤邊緣“圓形”裂開。B超檢查陰性不能完全排除胎盤早剝,尤其是子宮后壁的胎盤。應避免漏診!
13.前置胎盤與胎盤早剝的鑒別點:①后者出血常持續,而前者為間歇性;②后者胎心過快、過慢或消失;③后者嚴重出血易導致DIC,前者少見;④相關病史:后者常見于高血壓和腹部外傷等;
第十二章 羊水量與臍帶異常
1.B超診斷羊水過多或過少的標準:①羊水最大暗區垂直深度(AFV)≥8cm或≤2cm則可診斷;②羊水指數(AFI)≥25cm或≤5cm則可診斷;
2.臍帶正常長度為30-100cm,平均55cm;臍帶短于30cm者,稱為臍帶過短。
第十三章 產前檢查與孕期保健
1.首次產前檢查一般應在6-8周為宜。
2.NT厚度:篩查畸形;羊膜腔穿刺檢查:確診胎兒是否異常最準確的方法;
3.骨盆外測量:髂棘間徑:23-26cm,髂嵴間徑:25-28cm,骶恥外徑(左側臥位,外測量最重要的徑線):18-20。悖,間接推測骨盆入口前后徑;坐骨結節間徑(出口橫徑)8.5-9.5cm,<8cm加測出口后矢狀徑;出口后矢狀徑8-9cm;恥骨弓角度為90°,反映骨盆出口橫徑的寬度。
4.骨盆內測量(取仰臥截石位):對角徑:骶岬上緣中點到恥骨聯合下緣的距離,正常值為12.5-13cm;真結合徑為對角徑減去1.5-2cm,是骨盆入口前后徑的長度,為11cm;坐骨棘間徑:為10cm,中骨盆橫徑中骨盆最短的徑線;坐骨切跡寬度:能容納三橫指為正常,否則為中骨盆狹窄;
5.BFHR振幅正常變動范圍為6-25次,擺動頻率≥6次,BFHR變平即變異消失,提示胎兒儲備能力喪失。
6.早期減速(ED):下降幅度<50bpm,持續時間短,為宮縮時胎頭受壓引起,一般無害;變異減速(VD):下降幅度>70bpm,且持續時間長短不一,是宮縮時臍帶受壓興奮迷走神經引起;晚期減速(LD):多在宮縮高峰后出現,時間差多在30-60秒,下降幅度<50bpm,是胎盤功能不良、胎兒缺氧的表現。
7.無應激試驗(NST):是以胎動時伴有一時性FHR加快現象為基礎的試驗(無宮縮和外界負荷刺激下進行)。連續記錄20min,至少有3次以上胎動并伴有FHR加速超過15bpm,持續時間>15秒為陽性(正常),胎動數與FHR加速數少于前述情況為異常(陰性)。
8.縮宮素激惹試驗(OCT):即宮縮應激試驗,若多次宮縮后出現重復晚期減速或變異,BFHR變異減少,胎動后無FHR增快,為陽性(異常),若BFHR有變異,胎動后FHR加快,無晚期減速,為陰性(正常)。
9.NST、OCT是為了了解胎兒儲備能力。
10.Maining評分的項目:NST、胎兒呼吸運動(FBM)、胎動,肌張力(FT)、羊水量(AFV)。
11.孕婦尿雌三醇值是用于評估胎盤單位功能,24h尿>15mg為正常,10-15mg為警戒值,<10mg為危險值。足月妊娠血清游離雌三醇值低于40nmol/L時提示胎盤功能低下。
12.孕婦血清人胎盤生乳素(hPL)測定:該值于足月妊娠時<4mg/L,或突然降低50%,提示胎盤功能低下。
13.羊水卵磷脂/鞘磷脂(L/S)比值:該值>2,提示胎兒肺成熟。
14.著床前期用藥對胚胎影響不大;囊胚著床后至12周是藥物的致畸期,不宜用C、D、X級藥物。
15.A級藥物:如維生素;B級:如青霉素、紅霉素、地高辛、胰島素等;C級:如慶大霉素、異丙嗪、異煙肼等;D級:如硫酸鏈霉素等;X級:致畸,如甲氨蝶呤、己烯雌酚等。
第十五章 正常分娩
1.早產:妊娠滿28周至不滿37足周期間分娩;足月產:妊娠滿37周至不滿42足周期間分娩;過期產:妊娠滿42周及以上分娩。
2.分娩發動是炎癥細胞因子、機械性刺激因子等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3.宮頸成熟是分娩發動的必備條件;縮宮素與前列腺素是促進宮縮的最直接因素。
4.產力:子宮收縮力(宮縮)、腹壁肌及膈肌收縮力(統稱腹壓)、肛提肌收縮力。
5.宮縮特點:節律性(臨產的重要標志,不隨意、有規律的陣發性收縮并伴有疼痛)、對稱性、極性、縮復作用。
16.中骨盆平面:骨盆最小平面,骨盆腔最狹窄部分;
6.病理性縮復環是子宮破裂的先兆。
7.雙頂徑(BPD):為兩側頂骨隆突間的距離,是胎頭的最大橫徑,足月時平均約9.3cm.中骨盆前后徑:11.5cm;中骨盆橫徑(坐骨棘間徑):平均10cm;骨盆出口共同的底邊是坐骨結節間徑(出口橫徑):平均9cm;出口后矢狀徑:平均8.5cm;
8.矢狀縫和囟門是確定胎位的重要標志。
9.胎先露的分娩機制:銜接、下降(貫穿分娩全程,是胎兒娩出的首要條件)、俯屈、內旋轉(若枕左前則向右旋轉45°,胎頭于第一產程末完成)、仰伸、復位(枕左前向左旋轉45°)及外旋轉、胎肩及胎兒娩出等一連串性轉動,以其最小徑線通過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