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全集

  • 名稱:戴維·邁爾斯《社會心理學》
  • 分類:有聲讀物  
  • 觀看人數:加載中
  • 時間:2023/3/6 21:41:47

第1章 導論

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們如何看待他人,如何互相影響,以及如何與他人互相關聯的學科。

社會思維:如何直覺自我和他人、我們相信什么、我們所做的態度、我們的態度。社會影響:文化、從眾的壓力、說服、群體。社會關系:偏見、攻擊、吸引力與親密關系、幫助。

科學并非是全然客觀的,研究“社會心理學”的科學家們也會受到影響(價值觀、行為解釋等)。

“所有重要的東西在很早以前就提到過了!薄獞烟睾

一個好的學科應該是:

能有效概括大量的觀察結果。

能做出清晰的預測,以便于我們:

確證或修正理論

激發新的探索

指出可能的應用方向

第2章 社會中的自我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透明度錯覺(illusion of transparency):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會高估別人對自己的認知。

人們高估自己表現出來的緊張程度

我們也傾向于認為我們的情緒總是表現得比實際情況更明顯。

自我概念:

知道我們對與自我有關的信息進行特殊加工的自我圖式。

我們夢想或害怕成為的可能自我。

東亞人的思維更具有整體性,從人際關系和環境的角度出發來思考人和物。影響偏差(impact bias):高估情緒時間的持久性影響。

人們很難預測自己未來情緒的強度和持續時間。

“其實沒那么難,也沒那么開心”,后來都成為了記憶片段。

免疫忽視現象(immune neglect)

雙重態度系統(dualattitude system):控制我們社會行為的心理過程和解釋我們行為的心理過程顯然不同。

自尊是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認識,影響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特點和能力。自我概念由很多因素決定:我們扮演的角色、我們所作的比較、我們的社會同一性,我們如何知覺別人對我們的評價,以及成功是失敗經歷。 真實且具體的反饋是最好的。(論如何夸人) 自戀者雖然通常有高自尊,但缺失關心他人。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我們感受到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刂泣c(locus of control):人們認為自己是命運的主宰者還是環境的犧牲者。

內控點

外控點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essness):當動物和人經歷無法控制的不利事件時,他們習得了無助和被動。

當人們嘗試去改變一種狀態但毫無所獲的時候往往會產生習得性無助,相比之下,自我決定是靠成功的控制和改善自我狀態的經驗來支撐的。

自我服務偏差:自我服務歸因,自我恭維的比較,盲目樂觀以及自身失敗的虛假普遍性。自我服務歸因(self-serving attributions):把好的結果歸因于自己,而把壞的結果歸因于其他。我們更樂意承認那些很久之前的缺點。防御性悲觀主義(defensive pessimism)

虛假普遍性效應(false consenus effect):過分高估或低估他人會像我們一樣思考和行事的程度。

不能預測對方的觀念和自己不一致。在能力方面,當我們干的不錯或獲得成功時,**虛假獨特性效應(false uniqueness effect)**更容易發生。

我們高估自己的觀點和弱點的普遍性(虛假普遍性),同時低估自己能力和品德的普遍性(虛假獨特性)。積極自尊(良好的自我感覺和安全感)甚至可以使我們消除對最終死亡的恐懼。群體服務偏差

自我表露的管理 人們會用自我挫敗行為來實現自我妨礙,用以為失敗提供借口,從而保護自尊。自我表露是指我們想要向外的觀眾(別人)和內在的觀眾(自己)展現一種受贊許的現象。

第3章 社會信念和判斷

我們并非如實地對現實進行反應,而是根據我們對顯示的建構做出反應。啟動(priming):歡迎或者激活其中的某些特定聯結。

我們對許多社會信息的加工是自動的。

人們事前的判斷會強烈影響他們知覺和解釋信息的方式。庫勒喬夫效應:通過操縱背景來控制人們對面部表情的知覺。我們說別人好話或者壞話的時候,人們也會把特質和我們聯系在一起,這種現象稱之為自發性特質轉移。信念固執(belief perseverance):信念可以獨立存在,并且支持它的證據被否定時仍會存活下來。我們成為了自己思維圖式的囚徒,解決的方案是:解釋相反的觀點。誤導信息效應(misinformation effect):人們將誤導性信息整合在他們的記憶中。

社會世界的判斷

我們的思維有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受控制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反思性的、沉思熟慮的和有意識的),另一個部分自動加工的(automatic processing)(沖動的、無需努力的、無意識的)。我們在面對一個艱難的決定時,我們花很多時間來考慮,然后等著我們無意識的信息加工過程帶來的直覺結果。(給大腦充分的信息然后相信它)

過度自信現象(overconfidence phenomenon)

能力不足反而會促進過度自信傾向。驗證性偏差(confirmation bias):人們會去找支持性的例證,而非嘗試自己的直覺不成立。

對過度自信的矯正:

及時反饋。

分解一項任務。(解決規劃謬誤的問題)

設想自己判斷出錯的原因。

代表性啟發式判斷(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對某個事物評價時,在直覺的引導下,將其與某一類別的心理表征進行比較。易得性啟發式判斷(availability heuristic):越容易回想起某個東西,這個東西就越可能是真的。人們從一個鮮明的例證中得出一般公理的過程是非常迅速的。概率性忽視:我們為了小概率事件憂心忡忡。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inking):對可能發生的事情的心理模擬。(只差一點太難受了)

錯覺相關(illusory correlation):人們很容易將隨機事件知覺為自己信念的支持?刂棋e覺(illusion of control):認為各種隨機事件受我們的影響。趨均數回歸(regression toward the average),人品守恒。

社會世界的解釋

**歸因理論(attribution theory)**包括我們如何解釋行為。性格歸因和情境性歸因。歸因理論在我們試圖解釋行為時:

一致性:個體在這種情景下出現類似行為的一致性如何

區別性:是否具體對應于該情景

共同反應:其他人在這種情景下出現類似反應的可能性如何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歸因時低估情景因素作用的傾向;拘栽谟谒诒举|上影響著我們做解釋的方式。

我們的思維模式總的來說具有一定的適應性,錯誤通常是我們將復雜信息簡單化的策略的副產物。

社會期望的影響

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第4章 態度與行為

內隱聯想測試(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關于內隱:

內隱偏見普遍存在。

內隱偏見存在個體差異。

人們通常意識不到自己的內隱偏見。

當我們觀察個人總體的或通常的行為而非單獨的某一次行為時,態度對于行為的預測效應變得更明顯。鏡子確實能使行為和內化的道德態度保持一致。

態度和行為互相支持。我們表露的態度和做出的行為各自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的態度能夠預測我們的行為:

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響”最小化,

如果態度與預測的行為緊密相關,

如果態度是強有力的。

登門檻現象(foot-in-the-door phenomenon):一步一步蹬鼻子上臉。對一個小行為的承諾可以讓人們更愿意做一件更大的事。

“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并不是因為別人對我們好而喜歡他們,而是因為我們對他們好!薄蟹蛲袪査固稇馉幣c和平》

不僅態度會影響行為,行為也會影響態度。當我們做事時,我們往往會夸大事情的重要性,特別是當我們要負責時。社會角色規定的行為鑄造了角色扮演者的態度。

我們不僅堅持自己相信的,也相信自己堅持的。

行為影響態度的原因:

自我表露:印象管理。想做一個態度和行為一致的人。

自我辯解:認知失調。認識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當兩種想法或信念(“認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時,我們就會感到緊張(“失調”)。選擇性接觸(selective exponsure)與個人觀點一致的信息。理由不足(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我沒有足夠的理由做這個,所以我相信這個。當一個家長說:“整理好你的房間,不然我就狠狠把你湊一頓!毙∨笥丫筒荒馨堰@個行為內化為合理的行為。決策后失調:做了選擇后,現在的選擇就是最好的。我們的偏好會影響決定,而決定又會強化我們的偏好。

自我知覺(self-perception theory) 當我們搖擺不定或態度不明確時,我們就會處在局外人的位置上,從外部觀察自己。傾聽自己的言語,了解自己的態度,觀察自己的行為。面部和軀體反饋效應(facial and body feedback effect) 過度合理化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有外部報酬時,自我知覺:“我這樣做是因為我得到了報酬!辈贿^沒有預期的報酬并不會破壞內在的動機。

理論比較

自我肯定理論(self-affirmation theory):證明自己的行為和決定是一種自我肯定;它保護并維持了我們的誠心和自我價值?偨Y:

自我表露:為了給別人好印象來調整自己。

認知失調:把自己的行為合理化,尤其是外界理由少的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對其負有責任。

自我知覺:我們的態度不堅定的時候,就會觀察自己的行為及其環境來推斷我們的態度。

認知失調理論假定我們為自己的行為辯護,以此來減少我們內部的不適;

自我知覺理論假定同觀察和推斷他人態度一樣,我們會審視自己的行為并且做出合理的態度推斷。

第5章 基因、文化與性別

自然天性與后天教養對人類的影響

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

生物有許多不同的后代

這些后臺在環境中相互競爭以求生存

某些特定的生理和行為變異會提高他們在相應環境中繁殖和存活的概率

存活下來的后代更有可能將他們的基因傳遞給下一代

因此,隨著時間的推移,族群特征可能會發生變化

規范(norms)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規范:

外向程度

嚴守時間

打破規則

私人空間

文化的相似性:

普遍的友誼規范

普遍的特質維度情緒穩定性、外向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

普遍的社會信念維度犬儒主義、社會復雜性、付出的回報、宗教性和命運控制。

普遍的地位等級規范 布朗普規范:1. 溝通的形式不僅反映社會距離也反映社會地位。2. 親密感的進展往往控制在地位較高的人受眾。

亂倫禁忌

戰爭規范

演化的觀點強調人類天性中共有的親緣關系。文化的觀點強調人類的差異性——用以界定群體并代代相傳的行為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人類其實是文化規范和角色的產物。

性別的相似性與差異性

女性比男性更重視親密關系:

游戲

友誼

職業

家庭關系

微笑

同理心

女性通常更關心他人,表達更多的同理心和情緒反應(更擅長以非言語的形式表達情緒),以及用更多關系性的詞匯描述自己。男人一般擁有更多的社會權利,且比女性更可能實施身體攻擊。

演化與性別:與生俱來的行為

盡管生物因素在性別差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社會角色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天性賦予了我們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杰出能力。

文化與性別

兒童受到的文化影響大部分來自同伴。

基因、文化與性別各自的影響

社會情境的確會強烈地影響個體,但是個體也會影響社會情境。

特定的社會情境對人的影響通常會因人而異

人們通常會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

人們往往會創造自己的環境

生物因素在文化背景下起作用,而文化則建立在生物基礎上。

第6章 從眾與服從

從眾即由于群體的壓力而改變個體自己的行為或信念,其表現程度有兩種。

順從是迫于外部壓力而與群體趨同但內心并不贊同;服從是順從的一種,是指對直接命令的順從。

接納是指內心認可社會壓力并在行動上保持一致。

行為和態度會相互強化,小惡會助長態度,進而導致大惡。好人面對惡劣環境時,也會做出令人斥責的行為。

預測從眾的因素

群體規模

多個小群體的一致意見使得某個觀點更為可信。

一致性

凝聚力

“歸屬于群體的壓力”,群體凝聚力可以加強從眾。

地位

塑造行為和信念的人地位越高,人們越容易從眾。

公開的反應

當人們的反應是公開的(面向群體)時,人們更容易從眾。

事前承諾

打臉實在太疼了。對某一行為和信念作出事前承諾,人們更可能堅持承諾而不從眾。

影響個體從眾的原因

規范影響:人們希望獲得別人的接納,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喜歡。公開反應時從眾度較高。信心影響:他人提供的事實證據。遇到困難的決策任務時從眾度也較高,這反應信息影響的力量,我們希望能正確行事。

從眾的個體差異

人格、文化、社會角色。

抵制從眾的社會壓力

當社會強制變得過于高調,惹人注目,人們通常會表現出逆反心理——為了恢復自由感而公然違抗強制力量的動機。堅持自己的特別,雖然我們不希望自己太離群。

第7章 說服

與蠱惑相比,教育以事實為基礎,并且較少使用強制性手段。

說服的路徑

人們對信息的看法也會影響說服。中心路徑說服(central route to persuasion),當人們積極主動,并且能全面系統地思考問題。外周路徑說服(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如果人們接收信息時心不在焉、感覺與己無關或者只是太過忙碌,根本沒有時間仔細推敲該信息的意義。

外周路徑的說服只能導致膚淺且短暫的態度改變。

說服的要素

說服的要素包括:說服者;說服內容;說服渠道;說服對象。

說服者

可信度(credibility,可知覺到的專業性和可靠性) 因為人們遺忘信息源或者遺忘其與信息之間的關系而導致的延遲性說服就是睡眠者效應(sleeper effect)。有魅力、精力充沛、自信的人往往更有說服力。站在自身利益對立面的說話者是真誠的。

吸引力(attractiveness)六個說服的原則(來自影響力》這本書):權威性、喜好、社會證明、互惠性、一致性、稀缺性。

相似性和專業性都具有吸引力:

主觀偏好:相似性。比如買衣服。

客觀事實:專業性。比如看牙醫、今天是否會下雨。

說服內容:信息特點

關于理性還是感性的問題:因人而異,有良好教育背景或善于分析思辨的人更容易接受理性的說服。好心情效應 喚起恐懼效應觀點差異差異大小的取決于說服者是否可信。如果具有盛譽和權威,應該準備一個完整的計劃;如果不是,則要采取溫和點的訴求。正面說服和正反說服簡單的正反兩方面的信息能打消學生的顧慮。內心可能會有種“他是不是不知道反面的消息!比绻f服對象了解反面觀點,務必進行正反兩方面的說服。首因對近因首因效應(primacy effect):最先呈現的信息最具說服力。近因效應(recency effect):最近的信息最具說服力。滿足以下的情況,遺忘會造成近因效應:

時間長到足夠分離兩種信息

說服對象在接收第二種信息后立即表態 這個看起來就像“我忘了,所以現在成了首因!

說服渠道

主動參與或被動接受 被動接受的說服效果時有時無。(重復宣揚就更容易讓人相信) 隨著問題熟悉性和重要性的增加,被動說服的效果會降低。個人與傳媒的影響 面對面的人際接觸的影響力一般比媒體大溝通兩步流程(two-step flow of communication):

從媒體到意見領袖

意見領袖到普通大眾

媒體的比較,說服力由強到弱依次是:現場(面對面人際接觸)、影像、錄音和書面文字。

說服對象

年齡的影響:

生命周期解釋:態度隨著人們的成長而逐漸改變。

代際隔閡解釋:老年人的態度和年輕時基本沒什么兩樣,但當今年輕人的態度不同,代購由此產生。青少年期和成年早期是世界觀定型的重要時期。

慎思與說服避免打草驚蛇——如果你不想遭人反駁,請勿引起對方警覺分心會減少反駁 不太投入的說服對象會使用外周線索 善于思考的人表現出強烈的認知需求(need for cognition),喜歡節省腦力資源的人則表現出較低的認知需求。

激發人們思考的方法:

使用反問句

使用多個演說者(讓多個演說者各自敘述同一個觀點)

是人們感到自己有責任傳遞和評價信息

重復信息

吸引人們的注意力

激發思考可以使有說服力的信息更具有說服力,并且(由于反駁)使無說服力的信息更令人懷疑。

極端說服

態度依從行為

順從導致了接納、登門檻銷項

邪教說服的因素

中產階級的白人青年更容易被說服,因為他們容易輕信他人。他們缺少草根青年的那種“街頭智慧”(知道怎么抗拒推銷的誘惑),以及上等階層青年的戒備。

群體效應

心理治療和邪教以及狂熱的自助組織一樣,會提供:

支持性、相互信任的社會關系

專業知識以及希望

獨特的理念以及信念,用以解釋個體的困難并提出新的視角。

一系列的儀式以及學習經歷,以保證一種平靜、愉快的新感覺。

抵制邪教說服的方法

加強個人承諾

挑戰信念:溫和地攻擊他們的立場,他們會對此更加堅定。引發反駁:態度免疫(attitude inoculation)有效的免疫必須激起我們的防御,但又至于摧毀我們的防御系統。

第8章 群體影響

群體:兩個或更多的人在較長時間里進行互動,并以某種方式相互影響,將他們自己視為“我們”。

社會助長作用:他人在場的影響

社會助長作用(social faclilitation)喚醒能夠增強任何優勢反應的趨勢。提高簡單任務的作業成績并且降低困難任務的作業成績(復雜任務中,優勢是錯誤反應)。他人的影響效應會隨著人數的增加而遞增。

他人在場引起喚醒的原因

評價顧慮(evaluation apprehension)

分心

純粹在場

社會懈。喝后w中的個人減少努力

社會懈。╯ocial loafing):大家會偷懶,有搭便車(free-ride)的誘惑。當任務具有挑戰性、吸引人、參與度高的特點時,群體成員的懈怠程度就會減弱。

去個體化:群體中的個體失去自我感

高水平的社會喚醒與責任擴散的結合有可能使人們放棄自己的道德約束或者喪失自己的個體感。匿名性使人們的自我意識減弱,群體意識增強,更容易對情景線索做出回應。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和自我約束減弱。

群體極化:群體對我們觀點的強化

群體極化:討論通?梢詮娀后w成員的普遍傾向

對極化的解釋:信息影響 規范影響

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

人眾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意識不到其他人會在多大程度上支持社會普遍認同的傾向

群體思維:群體對決策的影響群體思維(groupthink):群體決策中人們為了維護群體和睦而壓制異議。容易產生群體思維的情況包括:

友善的、凝聚力強的群體

對異議的相對排斥

從自己的喜好出發做決策的支配性領導

群體思維的癥狀表現群體成員高估群體的力量和權利:

無懈可擊的錯覺。

群體道義毋庸置疑。

還會在想法上變得越來越近:

合理化。群體用集體投票的方式將決策合理化來減少挑戰。

對對手的刻板印象。

群體還會受到一致性的壓力。

從眾壓力。

自我審查。

一致同意的錯覺。

心理防御。

預防群體思維:

公正。在討論開始時不要讓成員表明自己的立場。

鼓勵批評性評價:設置一個“魔鬼代言人”。

將群體分成幾個小組,然后再重組在一起表達不同的意見。

歡迎局外的專家和伙伴提出批評。

實施之前,召開“第二次機會”的會議,讓大家暢所欲言。

促進群體頭腦風暴的方法:

將群體和個體的頭腦風暴相結合

讓小組成員通過書面互動

結合電子頭腦風暴

少數派的影響:個體對群體的影響少數派影響的幾大決定因素:一致性、自信和背叛。那些堅持自己立場的少數派更具有影響力。如果能引起多數派的背叛,少數派的影響最大。

任務型領導(task leadership)——組織工作、設置規范、聚焦于目標的實現。社會型領導(social leadership)——建立團隊、調解矛盾、表達支持。轉變型領導(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激勵他人認同并承諾完成團隊工作任務。

第9章 偏見:不喜歡他人偏見的本質與作用

偏見(prejudice):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準,它通常源自被稱為**刻板印象(steretype)**的負性信念?贪逵∠笫怯嘘P其他群體的信念,可能準確,也可能不準確,或者過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事實核心的。準確的刻板印象甚至是我們所期望的,我們稱其為“差異敏感性”或“多元世界中的文化覺知”。

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歧視(discrimination)是一種負面行為。偏見性的態度不一定會滋生敵意行為,同樣,并非所有的壓迫都源于偏見。比如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

偏見的社會根源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社會支配性取向(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的人,傾向于從社會階層的角度來看待自己。權威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的個人特別容易出現偏見和刻板印象。(欺上瞞下的)

偏見的動機根源**現實群體沖突理論(realistic group confilct theory)**認為,一旦群體為稀缺資源而競爭,就會出現偏見。

自我不僅包括個人同一性(我們對自己的個人特性和態度的感受)還包括社會同一性(social identity)。

社會同一性理論:

我們歸類:將人歸入各種類別。貼標簽。

我們認同:我們將自己與特定的群體[內群體(ingroup)]聯系起來,并以此獲得自尊。

我們比較:將自己的群體與其他群體[外群體(outgroup)]]進行比較哦,并且偏愛自己的群體。

內群體偏差(ingroup bias)

提供積極的自我概念

滋生偏袒 當我們的內群體占大多數的時候,我們倒不怎么容易想到它。

喜歡內群體是否必然討厭外群體 我們對內群體成員,持有各種獨特的人類情感(喜愛、期望、輕視、憤恨),而我們卻不愿意外群體成員身上看到這樣的人類情感!胺侨嘶保╥nfrahumanization)。

恐懼管理(terror management)策略:蔑視那些不斷挑戰他們世界觀、使他們感到更加焦慮的人。

偏見的認知根源類別化:把人歸入不同去群體?贪逵∠竽芴峁┇@得信息與付出努力二者間的一個較好收益率。**外群體同質效應(outgroup homogeneity effect)**認為外群體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們的”群體。我們越熟悉某一社會群體,我們就會看到越多的多樣性。人類也是以你最獨特的特質和行為來描述你。

針對特定的某一社會群體,已知有限的經驗,我們回憶案例,并由此概括出結論。

非典型群體中的某一個人只做出一次不常見的行為,便可以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虛假相關。群體服務偏差(group-serving bias)人們把外群體的失敗歸結于該群體成員的內在品質有缺陷。

公正世界現象(just-world phenomenon) 人們之所以對社會不公漠不關心,并不是因為他們不關心公正,而是因為他們的眼里看不到不公正。

偏見的后果偏見和刻板印象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尤其是它非常強烈的時候,在判斷不了解個體的時候,在就整個群體進行決策的時候。

預先判斷引導我們的注意和記憶。

引導我們對事實的解釋。

我們注意到那些與刻板印象明顯不一致的信息,我們會進行再分類或者再分群。再分群就是劃分一個子群。

刻板印象威脅(steretype threat):自我驗證的焦慮。會在三個方面起到作用:

壓力。

自我監控。擔心犯錯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

抑制不需要的思維與情緒。

第10章 攻擊:傷害他人

攻擊的概念:心理學家把攻擊行為分為兩類:

敵意性攻擊(hostile aggression):由憤怒引起,以傷害為目的。

工具性攻擊(instrumental aggression):只是把傷害作為達到其他目的的一種手段。

攻擊的理論三種主要的理論:

本能。攻擊性的能量會在體內不斷積累。

挫折產生了憤怒和敵意,如果存在攻擊性的線索,這種憤怒就可能激起攻擊。

社會學習理論。通過親身經歷和觀察別人的成功,會習得攻擊的好處。

攻擊的影響因素厭惡事件、喚醒水平、媒體和群體環境。

厭惡事件疼痛、炎熱、攻擊

喚醒幾乎由任何一種來源,甚至包括身體鍛煉或性刺激導致的喚醒,都能被轉化成憤怒。一種軀體喚醒狀態會引發怎樣的情緒,取決于人們對這種喚醒的解釋和分類。喚醒的狀態只會強化情緒。

攻擊線索媒體影響:色情作品和性暴力“強暴謬論” 暴力色情刺激增加了女性的懲罰性行為。

媒體影響:電視和互聯網一個兒童看的電視節目中包含的暴力內容越多,那么他的攻擊性就會越高。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脫敏作用:看多了就麻木了。社會腳本(social scripts):文化提供的關于如何行為的心理輔導。

媒體影響:電子游戲玩暴力電子游戲確實會增加攻擊性行為、攻擊性思維和攻擊性情緒。

群體影響很多攻擊行為是群體發生的。激怒個體的情景同樣可能激怒群體。通過分散責任和極化行為,群體情景能夠增強攻擊反應。

減少攻擊行為報復從短期看可以減少張力,甚至提供快樂,但從長期看卻能激起更多的負面情緒。與宣泄假設相反,發泄攻擊更多地引發攻擊的產生,而非減少進一步的攻擊。

第11章 吸引與親密

喜歡他人與愛他人歸屬需要(need to belong):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系的需要。

導致友誼和吸引的因素接近性(proximity)相互交往 地理距離不是關鍵,功能性距離——人們的生活軌跡相交的概率——才是關鍵。為什么接近性會誘發喜歡:易得性。

對互相交往的預期 僅僅是預期就可以引發喜歡。

曝光效應曝光(mere exposure)都能提高人們對它們的評價。情緒相比于思維更具有實時性。喜歡與自己相關的事物。

外表吸引力男性比女性更多重視配偶的外貌,而女性比男性更重視誠實、幽默感、善良以及可靠。匹配現象(matching phenomenon):人們通常會接近那些在吸引力方面和自己大致匹配(或者對方吸引力高出自己不多)的人。67%的男性和72%的女性報告自己有“超出平均水平”或“非常不錯”的長相。真正的吸引力就是“完美的平均”。社會比較會影響我們,焦慮因為我們認識了太多強人。

相似性與互補性相似產生喜歡。不相似導致不喜歡。

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產生一種回饋的情感。生活中一條普遍的規律是:缺點比優點更有影響力。

當個體獲得了目標人物的尊重,尤其當這種尊重的獲得是逐漸發生的,并且還推翻了目標人物先前的批評之詞時,個體就會更加喜歡這個目標人物!霸浤銓ξ乙话惆,現在對我有好感”

關系中的獎賞吸引獎賞理論(reward theory of attraction):我們喜歡那些回報我們或與我們得到的回報有關的人。我們還喜歡那些能讓我們心情愉悅的人交往。

愛情的種類與要素羅伯特·斯滕伯格(Sternberg, 1998)認為愛情是個三角形。三邊(不等長)分別是:激情、親密和承諾。

别揉我奶头嗯 啊免费视频网站